新闻简讯
展馆活动
通知公告
科普之窗
教育研究
招贤纳士
有壳不是贝,左右恒相对

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,腕足动物就低调地生活在海洋的底层,

它们在奥陶纪一度兴起、泥盆纪开始繁盛、石炭纪走向低谷、二叠纪逐渐衰落,虽几经起起伏伏,却依然活在世界上,而不是只活跃在影视作品或书籍中。

长有外壳的它们常被认为是贝类,实际上,我们常说的贝类属于软体动物门。关于它们的研究,也有不少与贝类纠缠不清的地方,不仅很多腕足动物以“XX贝”命名,如鸮头贝、蕉叶贝、长身贝等,就连它们的“腕”在早期的研究中,也被误认为与软体动物的运动器官“足”相当,因此称其为“腕足动物”,其实“腕”是起呼吸和摄食作用的,与运动无关。


在生物分类中,它们属于腕足动物门,不同种类的成年个体大小十分悬殊,如顶孔贝、舌形贝等体型小的仅有3-6毫米,而巨型肥厚鸮头贝这样的大个头可达10-15厘米,重达2千克,一般体型的长度多在2-4厘米之间。

它们的壳由大小两瓣构成,成分多为钙质,少数为角质或磷灰质。其中较大的一瓣是腹壳,较小的一瓣是背壳,尽管体型不一、背壳及腹壳的大小不等,但所有腕足动物的同一块壳瓣上都具有左右对称的特征。

在壳体表面,具有以“喙”为中心的纹饰,由强到弱分为同心层、同心褶、同心线、同心纹以及放射褶、放射线和放射纹。

从寒武纪早期出现之后,腕足动物演化非常迅速,不同时代、不同生物区系的特点差异极为明显,如由几丁质、磷灰质构成薄壳的适应稍深的静水环境,具有钙质厚壳的则适应水浅的高能带环境,但总的来说,绝大多数都适应正常含盐度(3.3%)的滨海环境。

它们的化石也展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:寒武纪开始是极小的薄壳类,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;奥陶纪以个头小的始石燕、正形贝为主;志留纪以五房贝、小嘴贝等为主;泥盆纪初期由于海侵,广西及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而浅海广布,扭月贝和石燕类大繁盛。

到了中期,个头大的鸮头贝、象州贝等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量出现,晚期由于海侵继续扩大,在湖南中部及南部一带以石燕、云南贝为代表的的腕足动物群落极为繁盛;石炭纪早期最常见的是网格长身贝;二叠纪最主要的是蕉叶贝、俄哈姆贝等;到了中生代,腕足动物急剧衰退,至现代只留下少数属种,其中我们俗称海豆芽的舌形贝堪称小强级别,从寒武纪至今没有明显进化,却在哪个时代的地层都找得到它们。

由于多次繁盛,腕足动物的化石简直不要太多,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价值不高,单独的个体化石价格都不算贵,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、并尽量收集各种共生化石,才能凸显它们的珍贵价值——成为准确对比和划分时代,复原古环境的“金钥匙”。


留言评论
留言专区
版权所有 石林石得利地质科技有限公司 ©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 滇ICP备19000264号-1
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11号
法律声明 丨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