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简讯
展馆活动
通知公告
科普之窗
教育研究
招贤纳士
4亿年前的“小苹果”

 从奥陶纪中期到泥盆纪晚期,海洋中曾经出现过一类外形奇异的生物,它们的身体呈球状或囊状,披着许多不规则的多边形骨板,腕肢附生在骨板上,口部、肛门、水孔、生殖孔全部长在腕肢围绕的口面,在这就是棘皮动物海林檎。


 海林檎这个名称源于它的外形。以外形命名的海洋生物并不少,很多海洋哺乳动物就以陆地上外形近似的某种哺乳动物命名,如海狮、海象、海豹......而棘皮动物在演化中经常不走寻常路,被戏称为“极皮”动物,它们的命名也和外形一样五花八门,动物、植物、器官、甚至非生物无所不包,如海星、海胆、海蛇尾、海百合,海林檎就是因形似林檎而得名,其拉丁学名“Cystoids”也同样源于外形,意为“囊状的”。


 林檎一意为苹果或花红果,但两者的果皮都十分光滑,显然与海林檎身披骨板的形象不太符合,因此更接近的应该是另一种同样称为林檎,别名释迦果的潮汕著名水果。



说回正题,海林檎是一类原始的棘皮动物,有很多属种,与早期的海百合一样,由萼、茎、腕三部分组成,部分属种没有茎部。它们身披的骨板叫萼板,主要成分为坚硬的钙质,不同属种的萼板数量不定,形状不一,相互连接形成萼部,可保护内部的主要器官;茎部位于反口面,可如船锚一样固着在海底;腕肢短小,用于在水中滤食。


它们的体型并不大,虽然吃喝拉撒的器官全长在口面,但并不显得拥挤,反而十分有序:口部位于萼的顶部中央位置,肛孔位于口部侧边,以由小骨板形成的肛锥覆盖,生殖孔和水孔位于口部和肛孔之间。

    无论有茎还是无茎,海林檎都采取底栖固着的生活方式,对于无茎的海林檎而言,口面除了上述功能外,还起到固定身体的作用。不过,即使是有茎的海林檎,在立体保存的化石上也很少能够看到茎部,原因一方面是海林檎的茎本身就不发达,另一方面,由于茎部并不包含重要器官,推测可以在遇到敌害时舍卒保帅,待萼部脱险后,再利用棘皮动物的超强再生能力,重新长出茎部。


在地质历史上,海林檎活跃的时期并不长,但分布广泛,北美洲、欧洲、亚洲都有发现,在我国主要以云南、贵州居多,特别是云南保山施甸,以发现的海林檎化石数量丰富、保存完好闻名,被誉为“中国海林檎的故乡”,而始于奥陶纪、繁盛于奥陶纪至志留纪,灭绝于泥盆纪的它们,也是一种重要的标准化石和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。

留言评论
留言专区
版权所有 石林石得利地质科技有限公司 ©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 滇ICP备19000264号-1
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11号
法律声明 丨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