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简讯
展馆活动
通知公告
科普之窗
教育研究
招贤纳士
「溅杯」藏在洞中的“陨石坑”

伴随着刺眼的强光,来自地外的星体划破天际,天与地的冲撞引发了几乎毁天灭地的灾难,当一切都尘埃落定,受到撞击的地面产生了骇人的碗状深坑,这就是陨石坑。 

这样的情景虽然并不经常发生,但在相关科学纪录片、科幻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。不过,今天我们的话题并不是陨石坑,而是在溶洞中,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但规模和威力却小得很多的一种洞穴沉积物——溅杯。

顾名思义,溅杯就是由于地下水滴溅到溶洞底部而形成的杯状沉积形态,虽然过程听起来并不复杂,但并不是在溶洞底部的任何位置都能形成溅杯,因为它们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:

首先是对洞底质地的要求,通常情况下,溶洞的底部也堆积沉淀了大量的沉积物,在不断的堆积过程以及重力的影响下,这些沉积物逐渐固结、连为整体,形成质地较为坚硬的岩石,而溅杯的形成,就要趁着它们还比较松散的时候,一盘散沙是最理想的状态。

这时候,伟大的造型师兼搬运工——洞顶滴水就开始发挥作用了,滴落的水就像陨石一样,与洞底沉积物的表面发生撞击、破碎而四散飞溅,这个过程也将那些松散的沉积物颗粒带起来,甩到远处。

由于滴落的地下水本身就含有碳酸氢钙,在撞击的过程中,压力的变化使得二氧化碳逸出,析出碳酸钙沉淀。这些碳酸钙沉淀既如同薄膜般覆盖在沉积物表面,也像胶一样将这些沉积物粘结在一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滴水、撞击、飞溅这一套流程的不断重复,一个小小的钙质撞击坑就形成了,并随坑附赠喷射物盖层(即在撞击坑周围由飞溅喷射出去的沉积物落下后形成的堆积层)。

随着不断的滴水对撞击坑及其中的物质的塑形和搬运,坑会变得越来越深,但越往深处,沉积物越结实坚硬,飞溅的水无力再把沉积物搬出去,坑因此停止了向纵深发展,但由于碳酸钙还会继续从水中析出,坑壁将继续增高,看起来就像杯子一样,因此称为溅杯。

不过,增高也并非无止尽的,就像真正的陨石坑在各种地质作用下逐渐失去原貌一样,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溅杯的结局就是被碳酸钙沉淀逐渐填满,与周围趋于一致,如上图左侧。因此,特殊的环境要求和相对较短的“保质期”,使得溅杯成为溶洞中较为稀有罕见的景观。

留言评论
留言专区
版权所有 石林石得利地质科技有限公司 ©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 滇ICP备19000264号-1
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11号
法律声明 丨
返回顶部